桂河大橋是名導演大衛連的作品,在電影史上堪稱是經典之作。它描述在世界大戰期間位於泰緬邊境戰俘營的故事,這座戰俘營被日本人所控制,長官齋藤負責在一定的期限內組織戰俘們造好這做為人員、物資運輸往來的桂河大橋,在溝通的剛開始齋藤和美國籍尼克森上校因為意見不和發生強大的衝突,但後來齋藤還是聽取尼克森的意見並讓尼克森率領他的團隊建造桂河大橋,建造的過程一切順利,但萬萬沒有想到,一位和尼克森同期進來的美國戰俘希爾斯順利逃出被叢林環繞的戰俘營並和英軍取得了連繫,英軍希望他能帶領一些軍人再次進入戰俘營的所在地並炸毀桂河大橋,後來大橋如期完工了,希爾斯和他帶來的英國人也佈置好炸藥,豈料陰錯陽差希爾斯埋下的炸藥確被尼克森發現了,兩人發生激烈口角,最後,桂河大橋也在炸藥被引爆後應聲斷折,正行駛中的日本籍火車也沉入了水中。
武士道和騎士精神的正面衝突
在電影中,掌管戰俘營的日本長官齋藤可以說是整部片中比較鮮明的日本人,他強勢、不甚講理、強調絕對的服從,他在片中說過,如果桂河大橋沒有如期完工,他就必須切腹自殺以示負責,齋藤可以說是本片中武士道精神的代表。
反觀尼克森,他是被俘美國兵的長官,他一開始就和齋藤因為軍官被迫勞動違反日內瓦公約而相執不下,後來齋藤動用權力先是把尼克森打了一頓,再把他關在鐵皮箱裡不給飲食並在烈陽下曝曬,後來還是軍醫葛瑞根和尼克森「曉之以理」,說他這麼做會害死其他也被關起來的軍官,尼克森自此才願意坐下來和齋藤談話,片中很刻意強調的是,尼克森的屈服並不是因為自己受不了虐待,而是表現他是個明大義的人才不得以做出這樣的求全下策,後來軍官們都被放了出來,全部戰俘營的人高聲歡呼,這是美國人的第一次勝利。因為齋藤也知道自己沒有辦法統御那些外國戰俘去造橋,又不想因為大橋無法如期完成而切腹,所以他將建造大橋的工作全權授與尼克森和他的團隊,這是美國人的第二次勝利。
尼克森代表的是歐洲傳統的騎士精神,雖然他的身份是戰俘,但他在接受建造大橋的任務之後,就全心全意投入這個工作,雖然葛瑞根不時質疑尼克森的動機,不過尼克森還是很堅絕地撇開了國族的仇恨,專心為它的主人─齋藤建造桂河大橋,這是騎士精神的展現,有一幕尼克森對葛瑞根說「當兵的事,你要學的還多的呢!」葛瑞根畢竟只是個「醫」而不是「軍」,尼克森口中所說要學的事,就是騎士精神,它強調對主子的絕對忠心。
乍看之下,一開始尼克森被齋藤不客氣地痛打羞辱,似乎代表了騎士精神在武士道強勢作風之下必須屈服,但這是錯的,被關在燠熱小鐵皮箱中的尼克森內心並不屈服,這樣一關一定會沒完沒了,不過導演很智慧地幫尼克森找到了開脫方法,他派葛瑞根對尼克森「曉之以理」,說明尼克森是為了顧全大局才不得以出此下策,武士道再怎麼強硬,因為他有「自殺」這個沉重的包袱,它終究要敗給騎士精神,導演在片中形塑了騎士精神是個有彈性的精神,騎士精神的勝利也代表了美國人的勝利。
雙主線的情節
看過電影的人大都會覺得軍官尼克森是片中的主角,如果認為主角只有一個,那只答對了一半,這部電影有個很特出的結構,那就是情節是雙主線同時進行的,主角除了軍官尼克森外,「桂河大橋」本身也是主角,意即兩者是互相牽制的同一個體。
一開始齋藤奉命建造桂河大橋,手下的戰俘們紀律散亂,在橋基上跳上跳下、玩水嬉戲,大橋看起來似乎沒有完工的一日,直到齋藤放出了尼克森,尼克森才開始和大橋真正成為生命共同體,他糾正齋藤在建造工程上的重大錯誤─原本建橋的河床泥巴太多橋終會垮陷,必須要移到上游河床,隨著建橋的工事如火如荼展開,尼克森在齋藤心中的地位也日日攀升,為了強調尼克森和大橋是生命共同體這個意象,導演安排了一個重要橋段交代,就是眼看快接近約定大橋要完工的日子,因為尼克森囚禁期間進度嚴重落後,尼克森也擱下了日內瓦公約中軍官不勞動的堅持,央求手下軍官也一起參與勞動,果然,這座橋如期完工。
最後希爾斯在大橋附近安置好炸藥卻被尼克森發現,兩人發生嚴重衝突,幸運或是不幸,炸藥被引爆了,大橋和日本籍火車一起掉入河裡,尼克森的生命也和大橋同時畫下句點。
比較三族群在電影中的位階關係
在電影中出現的有日本人、美國人和英國人,它們的位階關係是美國人高高在上,英國人居中,而日本人墊後。
雖然掌管戰俘營的是日本人,但他們在片中出現的次數少之又少,能叫得出名字的只有兩人,反觀軍營中佔絕大多數的是美國人,一開始美國戰俘們列隊進入戰俘營,其聲勢宏大、步伐整齊、吹著朝氣蓬勃的口哨,讓觀者錯以為是援軍或是其他日本軍隊的進場,因為他們實在太搶眼了,讓人根本無法將戰俘那全身髒兮兮、瘦骨嶙峋的形象和他們放在一塊。
雖然英國也是傳統騎士精神的苗裔,但導演可能並不這麼認為,他偏偏要在片中比出個高下,電影中希爾斯在瀕死之際逃出叢林並被原住民所救,他找到英國軍官華登,並在上級指示下率領華登和一群人再次進入戰俘營,途中華登的腿受傷不良於行,怕推累到炸橋的時間,他希望其他人能丟下他前往戰俘營,不過希爾斯卻很有義氣地堅決要華登同行,並請伊爾人編造擔架抬起死愛面子的華登,這是「英國式騎士精神」的大敗,導演刻意要將英國式的騎士精神打造成一副拘泥不通的剛硬模板,它,終究還是須要美國人「彈性的騎士精神」來解救,導演在此很有技巧地幽了英國人一默。
另一位擅於游泳的英國軍人被貝克雖然身材高大,卻是個不敢拿刀刺人心臟的膽小鬼,一開始他失手開槍傷了華登壞事,最後也猶豫不決沒有親手按下炸藥的引線,和尼克森相持不下許久,最富戲劇性的情節出現了,尼克森被迫擊炮震波震死,摔倒而啟動了引線並炸毀了大橋,他的死和大橋的斷折雖然悲劇,但那是屬於英雄式的悲劇,要成就這悲劇,必須要有英國人當墊腳石。
美國人在片中被形塑成理性、文明的形象,從一開始尼克森和齋藤的爭執即可輕易看出這點,面對齋藤的強勢,尼克森冷靜地拿出那本齋藤不想看的「日內瓦公約手冊」和他好說歹說,不過齋藤毫不理會,搶去手策就給尼克森一個大巴掌,美國人的理性和文明因為齋藤的野蠻舉動獲得抬升。
在尼克森一頭栽入造橋工作之後,美國人理性、文明印象的繼承者來到軍醫葛瑞根身上,他不像尼克森一樣是騎士精神狂熱者,他冷靜地和尼克森剖析利害,雖然尼克森並不理會,到了最後,尼克森希望葛瑞根能參加大橋的開幕儀式,但葛瑞根卻因為自己心中愛國主義的堅持選擇坐壁上觀,竟然免除了一場災難,在電影最後一幕他口中喃喃地說:「這實在太瘋狂了……」葛瑞根是這部電影中唯一冷靜的人,他觀看著武士道精神和騎士精神的相鬥,也看著桂河大橋(或是尼克森上校)的殞落,美國人理性和文明的印象在他身上得到最充份的展現。
結語
桂河大橋就某種意義而言,也算是美國傳統的英雄電影,只不過這次的英雄的下場不是那麼光彩,但他依然是可歌可泣的英雄。雖然片中可見武士道和騎士精神之間的刀斧劍戟,但導演內心最推崇的還是美國本土的愛國主義(Patriotism),這點由前面問題意識中推演三族群位階關係中可證,桂河大橋在一番波折後竟然還是墜落了,但作為觀眾的我們心中美國人那光明的印象卻還是留存著,電影中的英國人和日本人最終只是成就「美國英雄」的配角,像很多類似影集般,美國人還是維持著高階的世界地位,桂河大橋倒了, American is u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