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會想寫人生小結只是因為內在的一股impulse,自身開始體認到狀態將進入另一個層次,都是由一些小小的變化所積累的,我想多數人都是因為外在環境的改易而被推動著改變,就算是那些內在反骨、充滿著變動能量的人來說也是一樣,我是拿自身當例子,像是我喜愛壯闊的人生風景,旁人多以為我天不怕地不怕似的,有時我也會這麼覺得,那真是大錯矣!我所畏懼者所在多有,如蛇、如老鼠、如高空彈跳、如牙醫……,我選擇能不面對就不面對他們,並沒有人在所有面向都是完美的,能有這種自知,或許也是另一種謙虛罷。

    在兩年前我早就該寫一次人生小結了,只不過當時迷惑了一小陣子,走出單純的高中生活,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衝破虛幻的人際迷霧,是因為我愛自己比愛別人更多罷,也幸好我一直有閱讀的習慣,在少了人生導師的大學生活,幫助心靈的書本是多麼地重要,看待人生的長度只要一經拓展,那些零星如草芥的友情便可自然地丟棄,至於那些該有所堅持的,則是一股沛然的自信自心底油然而生,沒什麼好患得患失的。

    總之我是摸索了兩年才走到這,兩年的大學生活,放蕩有之、卓絕有之、棄世有之、精采有之,幾乎所有類型的生活我都過過一段,可以說是偏離軸心、可以說是沒有認真活著,可以說為了和別人不同而不同,前面那兩年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張寫滿fb近況動態的草稿紙,通篇支離破碎的結構雖然惱人,卻也讓我不忍丟棄,於是我將它揉皺後再次攤平,折成好小一片放在抽屜的最底、最底層。

    暫時不太想見到它們,只不過或許過了四、五十年,寫自傳可以用的著。

    人生小結原本是有結構的,在英國表弟來拜訪我以前就差不多構思好,還寫了篇「小結之前」鋪文氣,但人算不如天算,這期間又有新的元素進來,不得不把這看似莊重的一篇寫得像信手而寫的日記一般。

    我會寫到我踏上前往北橫騎單車的前一天,主題不限。

    先從剛結束的福智大專生命成長營說起好了。會參加這個營隊是我爸email給我的,他有個同事跟我爸說我可能會對這個營隊有興趣,於是把資訊告訴我,由於是頭一次看到這種類型的營隊,好奇之下,沒多少考慮就報名了。

    第一次知道福智是在高三升大學那個暑假,當時台大還沒寄報到通知給我,就先收到台大福智青年社寄來的信件,我對宗教團體沒有多大興趣,那封信就這樣被我擱下了,但對他們的誠意和熱情相當印象深刻。

    福智大專營應該是我看過最龐大的一個營隊罷,學員共一千四百多人、義工一千五百多人,剛到中興大學就被熱情地夾道歡迎,老師告訴我這幾天的食宿全部都是靠來自各地的義工張羅的,所以才完全不收費,在我們來之前,義工已經幫我們把床位都擦拭過至少兩遍,每天還有義工為我們準備可口的素食餐點,聽到這裡我是相當感動!

    四天下來,我覺得這是個非常有組織的團體,有共同信仰辦起事來真的效率很多,每天的節目都走得很順暢,雖然是個免費的營隊,可以看出經過非常用心、縝密的策畫才有這種水準,素食餐也讓我這無肉不歡的人吃得開心,營隊品質真的是沒有什麼好挑剔的。

    只可惜,營隊的一些信念和我個人不符,許多時刻我坐在台下聆聽台上的講師或法師講課,心底不停地思辯著、衝突著,沒有經過思辯的信念要我照單全收,是不可能的。

    像是第一天一位輩份挺高的法師和我們講解「新時代的生命價值觀」,他說人生就是在做「離苦得樂」的最佳化選擇,離苦得樂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之所欲。我相當不能認同,在我看來,離苦得樂這個信念實在太低等,如果用生物學來解釋,它只受限於腦幹層次的功能,想想,一個生物只要有腦幹,就會自然地應對外界變化,做出最適化的改變,這個最適化,說的文謅謅一點,就是離苦得樂,老鼠會離苦得樂、豬會離苦得樂、兔子也會離苦得樂,在生物本身的作用之下,牠們也度過了或長或短的一生,難道,我們人類版的離苦得樂會比牠們高明多少?

    人類因為有容積很大的大腦才能很明顯地異於其他生物,這是不容否認的,因為有這大腦,我們可以做抽象的思考、可以有美感、可以做出成仁取義的選擇,當時我就是想到成仁取義這個概念,林覺民與妻訣別之後慷慨赴義,難道這是離苦得樂的表現?又或者你說他不懂得做最好的離苦得樂的選擇,他的慷慨赴義難道是個錯誤?那些選擇沉默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在我看來,離苦得樂只是最一般最平凡的人才適用的人生價值,對那些懷有更高信念的人來說,離苦得樂只是生物層次需求的滿足,和吃飯、睡覺有什麼兩樣?

    要用這四個字來概括人生,實在太危險也太粗糙,就連文字和思想犀利的張愛玲對人生的全景也不敢輕易概括,她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生命有它自己的形式,我們只有臨摩。」這個「形式」為何?她也不能說得清楚。

    又如在第三日法師提及自己的師父─日常老和尚,是個智慧圓滿的人,因此雖然他沒有親自在一些學問裡鑽研過,但在學問的深處,他都能有圓轉如意的領悟和體會。法師舉了個例子,有天法師在寺裡讀論語,看到一句話不是很瞭解孔子想傳達的意思便跑去問師父,於是師父告訴他可以去參閱中庸的哪裡哪裡、禮記的哪裡哪裡來互相參照,法師並補充說明在明清時代有「以經解經」的做學問方法,似乎想把師父跟明清的那些大儒相提並論。

    我不太理解智慧通達跟提出以經解經的學問方法有什麼關連處,如果他真的可以提出那些reference,代表師父是博聞強記,這點沒什麼異議,要博聞強記當然要下過工夫罷,四書又不一定是他寫的,除非他好幾輩子以前真的是四書的作者,再者,要理解孔子的真正意思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孔子自己都說自己述而不作,連論語都是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完成,後人有不通的地方,藉由以經解經,可能可以逼進真義,但那些做為reference的經書,也不是孔子編纂的,怎麼可以說用以經解經這個學問方法就是瞭解孔子要表達的意思?我不太高興的是法師說他知道的一位浸淫經典四五十年的「大師」學問涵養不及自己的師父,人家下過四五十年的工夫,就憑你一個「不及」、一個關聯性不高的論據就可以打發?

    難道聖人說的每句話我們都要照單全收?就沒有質疑和挑戰的空間?我認為經典之所以有傳世的價值,就在於每個人依其生長環境不同、所學不同,讀經典會有不同的領悟,因而對他們的人生有正向的幫助,這就是經典存在的最高價值,如果我們一味地要追索作者的本義而皓首窮經,更糟糕的是用錯了方法,那跟考據狂、兩腳書櫥有什麼不同?

    僅僅是儒家的經典就有這樣的歧異,那麼汗牛充棟的佛經著作呢?據我所知,佛教的派別非常的多,各家各派也有自己的經典和解釋佛經的見解,但哪一派可以還原當初佛陀的本義,恐怕沒有人有把握吧!但各家各派對人心向善的共識是相同的,那就很足夠了,我想,這樣的信念才是佛陀的本義,而非逐字逐句的推敲、咬文嚼字。

    只是提出兩個印象比較深刻的事例說說,我想我之所以對別人的說法不那麼輕易就接受,主要還是受兩位大學遇到的教授影響罷。第一位是上個學期佛學概要的蔡耀明教授,哲學背景深厚、專研佛學,光是聽他上課就常常讓台下同學處於鴨聽雷狀態,由於上課有時無法跟上他理路的節奏,回家就要用心讀他的論文著作寫報告,他的論文不是很好懂,算是艱澀的,有些句子看起來根本不像是正常的語句,而是「概念串」,邏輯推演非常嚴謹,光是要跟上幾十道演譯法就可以弄上一個下午了,一度我覺得非常枯索,但沒辦法這是必需完成的作業,一學期下來,原本不是很要求思考必須邏輯完整的我,也有重大的轉變。

    另一位就是歐麗娟老師了,修了她一整年的中國文學史,除了她多如牛毛的補充資料外,最喜歡的就是她的「時事評論」時間了,在選這門課前她在課程版的評價很多是「言論太主觀」、「一般人很難接受」,似乎就是一位恃才而傲的教授,但上完一年課,老師一點也不驕傲,相反地,她是腳踏實地那種謙虛,都已經當到台大教授,卻常常摸黑走出文學院,為的是讀完她喜歡的書、寫她的研究,她常常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不要「自以為」地妄做定義或是區分,因為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通常是很粗糙又很危險的。又如我們用的課本是葉慶炳老師寫的《中國文學史》,歐老師是葉老師的學生,但她卻完全沒有要照單全收老師書裡寫的內容,反而常常提出更多實在的證據來跟我們講解、討論,有時候我們迷信權威,認為權威說的一定都是對的,就算遇到自己認為有意見的地方,也會偏向權威那方向做折衷解釋,如此一來,自己是完全不可能成為某方面的權威的。

    還有老師也常常提醒我們要重視邏輯思考的重要性,雖然她念的是文學、教的是文學,理論上用到感性的方面會多些,但老師在做學問這塊充份展現她的優勢,之前我也修另一位名聲很大的老師的課,也讀過她的論文,雖然上課時情緒飽滿,但下課後卻老覺得沒學到什麼東西,就好像是,看了場聲光效果十足的電影,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也是歐老師點醒我箇中奧妙,就在於那位老師的思想沒有嚴謹的邏輯架構,導致連她寫的論文看起來就像是詩詞賞析一般。

    關於歐老師的故事說不清,她對我的影響,比自己的瞭解深遠許多。

    我相信福智營對許多人來說是非常地inspiring,因為在這之前,學校老師不會鄭重其事地告訴你心靈提升的重要性,我想在一開始,我們都是唯物論者罷,只觀注表象、物質層次的事物,完全不知道心靈才是人生的根,只有在特別的際遇之下,才能知道心靈存在這個事實。

    對許多人而言,福智營就是這個特別的際遇。

    我非常幸運比多數人早瞭解心靈提升的重要,看到許多人經過這個營隊彷彿獲得重生,也暗暗代他們開心,幸好台灣有不少像福智這樣的團體,有不少理解心靈提升是重要課題的人,台灣才不致於淪落到一個很物質、很表象的社會,對社會的祥和運作有很大的貢獻,我對他們的努力感到敬佩。

    在無盡燈之夜,播放的投影片上寫著;「希望你也能找到指引人生方向的人生導師」,關於人生,我並沒有很重大的疑惑、也沒有亟須安頓的急迫,我認識幾個有很多信眾的宗教,瞭解一些他們的信念,我知道一些歷史上的偉人聖哲,也循著文字和他們共同經歷生命轉折,卻始終莫衷一是,因為對生命有多層面的認識,不知不覺中,我也架構了屬於自己的生命視野,不急於尋找一位終生跟隨的人生導師,相反地,我倒害怕自己因為侷限在某個教條或是宗教觀點,把自己可以無限伸展的人生弄得綁手綁腳,這樣不是很可惜嗎?

    無奈的是,這些侷限與框架代表著安定,當天塌下來了,還有那些「人生導師」幫你頂著,也許我就是不要那種會幫我頂著天的人生導師,所以無法接受允諾幫全人類承擔罪業的耶穌罷。

    我不會去相信天下有這麼好的事,生命阿!不會因為有位幫你頂著苦難的人生導師而變得更美好,如果不親自經歷那些苦難,我們乾脆永遠住在天堂,幹麼還來塵世排演這三世一生的興觀群怨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慕大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