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日《那些年》真是火紅到一個極致,天天都有人在臉書發放相關訊息,讓原本不太看國片的我也動了心,碰巧高中摯友KG在約,決定一起去了。

    那些年之所以會這麼紅其來有自呀!它是這個世代年輕男女共同的青澀回憶,絕大部分的人都有經歷過高中三年,高中三年是什麼?用數據表示就是15~18歲這段時期,人生最後一次穿制服的時期,高中時代之所以特別就是在它處在人生一個很尷尬的時間點,高中生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它決定未來人生的生命格調,因為到了這時期很多人開始有了「自主的意識」,懂得思考的人氣質和那些只是會服膺規矩行事的人有很大的不同,我想這是個很重要的轉捩點,有人說特定的一些人會走在一起是因為他們身上有很大部份的基因序列是相同的,若這理論是真的話,我覺得高中是基因序列被充份表現的時代,小團體自這時候出現,並且可能會持續一輩子。

    高中也是理智和荷爾蒙肉搏的時代,這個時期對一個個體而言真的是很殘忍,有這麼多的情欲、衝動需要宣洩,偏偏外在又有那麼多強硬教條,這些教條無可否認足以扼殺許多才華洋溢的年輕靈魂,三年過後大家紛紛走出來了,有誰不是遍體鱗傷?那些被社會認定是「成功者」的,要麼就是懂得和自己情欲和平共處的人,要麼就是做懷不亂的柳下惠(性無能?),對那些被視為「失敗者」的人,這根本就不是場公平的競爭,這個社會就只知道壓抑、再壓抑,沒有教導我們如何應付這隨時都在衝突的身心靈。

    簡單扼要說完我心中高中三年的真實輪廓,就不難瞭解《那些年》紅遍全台的原因了,《那些年》在GIDDEN一貫的低級幽默處理下,高中生活的很多片刻顯得更加真實,那個真實是大家在高中三年共同擁有的集體情緒,我們痛恨當時的狗屁教條,但卻在畢業那一刻高高拋起學士帽、燒光課本,奔向自由的大學四年,對於這些不愉快往事,我們讓它煙消雲散在瞬間廣闊的大地,不去追究什麼,還會為自己能活過高中三年而感到一陣自豪。

    一群人在戲院裡品嘗曾經發生過的青澀愛情,GIDDEN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沈佳宜。」心目中的沈佳宜和戲中一樣都是那樣清秀可人、眼波流轉,觀眾看著電影彷彿置身在若干年前的平行時空,《那些年》的賣點在於:它給觀眾的思緒回到過去的可能。

    雖然我們三人(我、KGNEPS)是男校出身,在觀賞過程中,還是能在準確的時刻和大家一起發出會心的一笑,電影裡的下流梗我們都懂,絕大多數都做過也就心照不宣,最迷惘的還是那喜歡同齡女孩的情感,我想高中生就算再懵懂,對感情這事還是有多少的認真成份在,KG在高三時喜歡一個女孩最後卻為人作嫁,欷噓不已,NEPS最近才情竇初開,高中時對我們肉欲的舉動感到很不解,我在高中的尾聲喜歡音樂班的LUSKY,不過這都太遲了,徒留空樓一座惹人惆悵,沈佳宜這三個字對我們而言竟然是那樣地陌生。

    KG問我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哪裡,我不加思索就回答兩人一起放天燈那幕,柯騰和沈佳宜面對面在自己的紙上寫下心願卻不讓對方看見,柯騰寫下「征服四方…」的豪語(什麼東西?),沈佳宜則寫下「永遠在一起…」,女方一直喜歡被男生追逐的感覺,不輕易向他坦白,這一幕放天燈的情景是兩人最後一次的幸福時刻,火被點亮了,他們心領了對彼此的情感,但未來呢?永遠在一起只是一時的年少輕狂罷!或許就像那冉冉上升的天燈,不復歸來,他們對未來無從掌握,這是我覺得屬於青澀愛情美麗的地方,卻也是最可惜、最可惜的地方。

    如果是心愛的女人和別的男生結婚了,依我個性,絕對不會參加她的婚禮,柯騰說得有道理:「要給她全部的祝福,是不可能的。」沈佳宜最後嫁給一個看似「事業有成」的男人,讓我感到一陣傷心,因為我想起唐詩那句:「佳人已屬沙咤利。」美麗的女人到後來多會忘了自己的初衷,忘了年輕的自己、放浪形骸的自己,走進幽森的「侯門」,從此浪漫的蕭郎就是路人了!可惜啊,如果婚姻可以少點算計多點純粹,這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怨偶了吧!不是我在唱衰沈佳宜的選擇,而是她和柯騰那段愛情有繼續美麗的可能,為什麼就不讓它繼續下去呢?就算有多少誤解,廢多少的口舌都會是值得的吧!

    人,也都是會長大的。

    只能說,社會真的很現實。我想為GIDDEN掬把眼淚。

    GIDDEN說事後真實世界的「沈佳宜」有寫封信跟他說:「謝謝你讓我這麼特別。」當然,有心的網友也展開人肉搜索想找到這位真實的「沈佳宜」,卻無功而返,這麼做只是滿足一時的好奇心,真正的沈佳宜被GIDDEN保護得好好地,她只住在GIDDEN筆下十多年前那個青澀的平行時空。

    也許,我們不該打擾別人的美夢,沈佳宜還是淡淡地喜歡著柯騰就好。

    那些年、那些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慕大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