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紀錄在日本統治下,台灣原住民反抗的故事,這一段歷史在國高中課本都有被論及,不過我在念這段時也只是把它像一般的革命和民變等而視之,歷史上這種事情多到不可勝數,多數人應不會對這些事件懷有很大的興趣,就算有,也不會是主動性的。
這部片在很多方面都賭很大,不過我覺得賭最大的地方莫過於題材!
若要我來拍霧社事件的電影,首先我會先推托吧!因為看到霧社事件這四個字,腦中最先想到的是用「紀錄片」型式來呈現,紀錄片,不會是台灣觀眾的口味,就連外國的紀錄片在台灣也賣不怎麼好。台灣人還是喜歡美國人的那套商業片,所以霧社事件需要商業化的包裝,這是我萬萬沒有想過的。
魏導說一開始看到霧社事件文本時,心中覺得那是個血肉感情很飽滿的題材,於是就先把劇本寫好,並花兩百萬拍了一支五分鐘的DEMO打算要和企業拉贊助,沒想到沒有企業願意給錢,精打細算的企業家們個個都是risk takers,這是張清溪在課堂上講的,但是這些企業家絕對沒有想到當年在他們面前要錢的那個窮導演,才是真正台灣史上最強悍的賭徒。
沒錢難辦事,魏導的賽德克巴萊是個很龐大的夢想,於是他覺得在到達這段夢想前需要有一個過渡的階段,至少在資金面、人力面都別像賽德克那樣巨大吧,於是海角七號就這樣誕生了。